公元前1046年,周代建立,嫡长子继承制正式确立。在这种制度下,只有正妻的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爵位,而其他儿子的爵位逐代递降。 爵位对应着封地,几代以后,失去封地、变为平民的贵族开始出现,并越来越多,原来只有贵族或官员掌握的知识开始下沉。 五百年后,孔丘出生,从这时开始,至公元前三世纪,李耳、墨翟、庄周、孟轲、卫鞅、韩非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史书记载,孔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家中的第十一个孩子、第二个儿子、也是第一个健康的儿子。 孔丘的祖先是殷商贵族,受封于宋国,后为避宫廷内乱在数代以前移居鲁国,他的父亲孔纥(叔梁纥)是鲁国一员有名的武将,官至陬邑大夫,属于士,周代最末等的贵族。 因为期望有一个健康的儿子,孔纥年近七旬,仍再次娶不到二十岁的颜征为妾,终于获得孔丘。

孔丘的童年难称幸福。三岁时,父亲孔纥去世,而后生母颜征受到正妻排挤,带孔丘单独生活,在他十七岁时去世。 颜征在世时,没有告诉孔丘他父亲坟墓的位置。 颜征去世后,孔丘向邻居打听,才实现了他将母亲与父亲合葬的心愿。

鲁国是周代开国元勋、周礼的制定者姬旦儿子的封地,礼制传统深厚,孔丘儿时喜欢摆弄礼器。 在孔丘生活的年代,鲁国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个大夫控制,国君几乎被架空。 守丧期满,孔丘在季孙氏处谋得一份工作,最初是管理仓库,后来是管理畜牧。他工作认真负责,富有成效。 在这一段时间,也就是二十岁左右,孔丘与一位宋国的女子结婚,一年后孩子出生,大概因为孔丘个人的名声,比孔丘大九岁的鲁国国君姬裯专门送来鲤鱼表示庆祝,孔丘感到非常光荣,于是给孩子起名为孔鲤。

孔丘显然有着远大的理想,他在这段时间开始收徒讲学,曾点就是最初的徒弟之一。他的名声、收徒和求知的欲望形成了良好的正反馈。 在他二十七岁那年,以高尚博学闻名的郯子访问鲁国,他针对鲁国贵族的提问侃侃而谈,孔丘听说后专门前往拜见。 在他三十岁那年,齐国国君姜杵臼和丞相晏婴访问鲁国,特意会见孔丘,由此可一窥孔丘当时的名声。

在孔丘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发生内乱,姬裯被三个大夫赶出国门,出逃齐国,从此在齐、晋流落,再未返回鲁国,直至去世,那以后他的弟弟姬宋成为鲁国新的国君。 当时齐国以给姬裯居住为名攻占了鲁国的一片地区,十六年以后,姬宋与姜杵臼会面,因担任外交官的孔丘展现出对礼的维护而终又归还于鲁国。 鲁国内乱发生后,孔丘对大夫当政的情况感到失望,带领徒弟们离开鲁国,投奔齐国,通过齐国大夫高张与姜杵臼恢复了联系。 在与姜杵臼的谈话中,孔丘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也深得姜杵臼赏识。 但晏婴对孔丘的排斥代表了不少齐国高级官员的看法,孔丘在齐国居住了三年,直到迫于齐国高级官员的排挤而不得不离开。 没人知道孔丘这次离开鲁国时,有没有想到在二十年后他会再一次带领徒弟们离开,但无疑,这次长途旅行的经历增强了他后来再次离开时的信心。

回到鲁国以后,鲁国的国政把持在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手里。 国政把持在大夫们的手里已经于礼不合,现在又把持在了一个大夫的家臣手里。 孔丘看不惯鲁国官场的样子,拒绝做官,只收徒弟讲学。

转机发生在他五十一岁的那年。姬裯去世、阳虎败逃后,在姬宋担任国君的第九年,孔丘获得姬宋的赏识,起用为中都的市长,并在一年后连续升任营建部长、司法部长,后来又代行丞相职责。 孔丘任内最具雄心的举措是“隳三都”,即拆除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大夫封地的都城,以重塑鲁国国君的权威。 历史上的削藩从来少不了战争,孔丘先成功拆除了叔孙氏、季孙氏封地的都城,但在拆除季孙氏封地的都城时,已经受到封地家臣的抵制。 在拆除孟孙氏封地的都城时,政府军失败,孔丘的计划功亏一篑,已经拆除的两个都城又重新建立起来。

尽管“隳三都”的想法终告失败,但孔丘在鲁国做官五年,鲁国的国力蒸蒸日上,遭到齐国的嫉妒。 在齐国的离间下,姬宋不理国政,鲁国的大夫也排挤孔丘,终于,孔丘在五十五岁那年决定辞官,率领徒弟们开始了他长达十三年的漂泊生活。 这十三年中,孔丘虽途径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国,但主要时间分配是在卫国四年、在陈国四年、而后又在卫国四年。 孔丘听说卫国的国君姬元颇为爱惜人才,于是先来到卫国,姬元对孔丘颇为欣赏,给他的薪资与他在鲁国做官时相同。 但不久,孔丘因与姬元不和而离开,走到卫国的蒲地时,发生了一件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孔丘到的时候,蒲地的大夫正准备举兵反叛姬元,并邀他入伙。孔丘断然拒绝,但孔丘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反叛打算,蒲人便想将孔丘一行人关押起来。经过一番打斗,双方达成协议,对天盟誓,孔丘答应不去卫国国都通风报信,蒲人答应放孔丘一行人离开。 但孔丘刚刚离开蒲地,就立刻赶往卫国国都,向姬元通报了蒲地计划反叛的消息。 孔丘的徒弟对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不解,孔丘则解释道,在受要挟情况下订立的约定没有效力。

孔丘在卫国又居住了四年。姬元虽然表面上尊重孔丘,但并不委以重任。 在失望之下,孔丘决定离开卫国。 他走后不久,姬元去世,等到孔丘四年后再回到卫国时,卫国的国君已经是姬元的孙子姬辄。 孔丘离开卫国后,计划经曹国到宋国——毕竟他的祖上和他的妻子都是宋国人。但宋国的国防部长排斥他,孔丘只好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他先去了郑国,最后在陈国安定了下来,继续讲学。

在孔丘六十三岁时,楚国派人聘请他,但此时吴国正在攻打陈、蔡两国,陈、蔡担心孔丘帮楚国会危害自己,于是将孔丘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丘和徒弟们断粮长达七天之久,十分狼狈,但孔丘仍然讲学不断,直到孔丘的徒弟端木赐从楚国搬来援兵解围。 在去往楚国的路上,孔丘一行人遭到当时一些隐士们的嘲笑,例如楚狂在路过孔丘的车时大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当政者已经不可救药了”,并且不给孔丘同他说话的机会。 后来,在楚国丞相的阻挠下,孔丘在楚国也并未获得重任,还是回到了他熟悉的卫国。

在卫国又居住了四年后,六十八岁的孔丘受邀请返回鲁国,被奉为“国老”,但没有再担任要职。 他继续招收徒弟讲学,并整理了五部古老的书籍:《诗》《书》《礼》《易》《春秋》。 这五本书后来从汉代直到清代,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重要读物。 《春秋》原是鲁国的史书,孔丘在删改时字斟句酌,在字里行间体现他的观点,这种行文方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公元前481年,鲁国国都曲阜附近捕到了一只据说为麒麟的野兽。麒麟是祥瑞的象征,但当时各国相互攻伐,西周的秩序已经不在,孔丘听说后非常困惑,叹气道“我的智慧已经穷尽了”,停止了《春秋》的整理。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由此结束。第二年,战国时期开始。 回到鲁国的几年间,相继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孔鲤和心爱的徒弟颜回,孔丘尤为难过,在两年后(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丘以后的几百年里,各封国内思想家辈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在战国的舞台上交相辉映,中国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总结自己的一生,孔丘说道,“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初有所成,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了我这辈子能取得的成就,六十岁对周遭很少不满意,七十岁就可以在熟悉的法则中放任自己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