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9年,分裂达273年之久的中国在隋朝皇帝杨坚的治下再度统一。杨坚有一个外甥,名为李渊,具体来说,是杨坚妻子的姐姐的儿子。在杨坚称帝前,李渊就是朝中重臣之后。他七岁丧父,袭父亲的唐国公爵位,娶先皇帝宇文邕的外甥女为妻。 李渊参与了杨坚的统一战争,后来成为地方大员。九年后,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是李渊和妻子的第二个儿子。

我们对幼年的李世民知之甚少。可以确定的是,他体魄强健,爱好武艺,尤以箭术为强。李世民十五岁时,皇帝杨广征伐高句丽,作为表兄弟的李渊前往辽东负责督运物资,他的妻子、李世民的母亲跟随前往,病逝在现在的北京附近。当时中国北方的最大威胁是突厥人。公元615年,杨广在雁门出巡长城时被突厥围困,十七岁的李世民参加救援部队,出谋虚张声势以吓退突厥,成功解围。

公元617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这一年,李渊被任命在太原郡统兵,十九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前往,他的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在故地河东郡留守。当时,杨广对民众毫无节制的征发已经引发大规模民变,同时对李渊也心生猜疑。经过慎重考量,李渊终于做出了起兵的决定,但为了名正,还是打出了勤王的旗号。李渊留十四岁的李元吉在太原,而率李建成、李世民兵指首都大兴,即今天的西安。一路上,李世民功劳不断,并扩充着自己的势力。十一月,李渊占领大兴,另立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受封为唐王,而李世民为秦国公。

第二年,杨广在扬州被杀。李渊废新皇帝,建立唐朝,升李世民为秦王。当时,李渊控制的范围远非全国,又经过五年,才陆续消灭其他割据势力。这期间,李世民发起四次大规模战役,居功甚伟。特别是公元621年第三次即虎牢战役后,唐朝在全国的支配性地位完全确立,李世民得胜归来,在首都长安受到热烈欢迎,李渊对李世民封无可封,只好造出“天策上将”这一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称号来赏赐他。这一切太子李建成看在眼里,他虽有战功,但对李世民还是难以放心。

天下平定以后,兄弟间的矛盾立刻暴露无遗。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派,李世民一派,双方各有幕僚。 李渊对此优柔寡断, 儿子们的府邸离得又近,矛盾很快白热化。公元626年,突厥侵犯边境,李建成建议李渊派李元吉率军迎击。李世民接到密报,李建成想借此机会控制秦王府兵马,并杀害自己,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在玄武门,李世民设伏,亲自射杀李建成,幕僚尉迟融射杀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李渊无奈,索性将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八岁。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嗣,但对为其服务的幕僚未加追究,一些人甚至得以重用,例如原本为李建成服务的魏徵,后来成为了李世民在位期间著名的谏臣。

李世民任内的第一要务是巩固边疆。中国东南沿海,其他方向都面临威胁。东北是高句丽,北方是东突厥和薛延陀,西北是西突厥和西域诸国, 西方是吐蕃和吐谷浑。 一直到公元649年去世,李世民都在各个方向持续用兵。

公元630年,消灭东突厥。
公元635年,击败吐谷浑,将其变为属国。
公元638年,击败吐蕃入侵军队,两年后,李世民同意和亲,将一位远亲赐公主名,嫁入吐蕃,此后在李世民和松赞干布在位期间(至650年)唐朝和吐蕃结为盟友。
公元640年,击败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1年,击败薛延陀。
公元644年,进攻高句丽失败。
公元646年,消灭薛延陀,并在第二年设置燕然都护府,统漠北地区。
公元647年、公元648年,两次进攻高句丽失败。
公元648年,击败焉耆和龟兹,疏勒和于阗归附,迁安西都护府至龟兹。

李世民的对外军事行动不仅以攻为守,保证了唐朝腹地的安定,而且大大拓展了中国的版图。他应当熟知750年以前汉武帝刘彻逐匈奴、通西域的故事,并以此为榜样。就他任内的成就而言,他超越了刘彻。他的名字响彻北方和西域,被称为“天可汗”。

在国家治理上,李世民继承、坚持、并发展了表舅杨广开创的科举制度。当时,科举尤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报名人数为多,前者考察对经典的掌握,后者考察对时事的对策。这一制度的好处是两方面的,它既为中下层人民提供了阶层跃升的渠道,也为官员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这一制度后来逐渐影响了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国家,并在一千年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在中国今天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上,我们仍能看到科举制度的影子。

李世民在内政与对外行动上的成功得益于他能接受批评的领导风格。他深刻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鼓励群臣指出他的过失。当时最有名的谏臣魏徵对李世民说话非常直接。公元639年,魏徵有感于时年四十一岁的李世民执政日久而松弛,上《十渐不克终疏》,直言“听您说话讲得比圣人还好得多,看您做事却不比中等的帝王强”。在纸面上都这样写,在朝廷上则更不给李世民留面子。一次上朝回来,李世民气愤地说,“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原因是“魏徵常常在朝廷上侮辱我”,但还是在妻子提醒他皇帝圣明大臣才直接以后转怒为喜。公元643年,魏徵去世,李世民说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常照这三面镜子,来避免自己犯错。现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一年后,李世民征高句丽失败,还感慨说,“魏徵要是在,就不会让我有这个行动了。”

公元648年,五十岁的李世民写成《帝范》,总结了自己一生为政心得,传给太子李治。 一年后,李世民去世,留给世人一段“贞观之治”的佳话。 在《帝范》中,李世民写道,“应当选择圣明的帝王为老师,不要把我当作值得学习的对象。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我没有上等的德行,不能效仿我啊。”

自晋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国,而中国周边又不断出现新的民族。到唐朝,李世民确立了“视之如一”的政策,对各民族同等看待。鲜卑人、突厥人、高句丽人,只要愿服务于中国利益,都可以委以重任。自秦汉建立大一统政权以来,中华民族逐渐完成了一次新的成分的融入,中国的多民族国家传统得到了肯定和延续。后来的唐朝,也以开放的面貌呈现在世界舞台上,与各国文化、商业往来密切,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