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与佛学
公元前六世纪,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在印度创立佛教,后人尊称其为释迦牟尼(Sakyamuni)或如来佛祖。释迦牟尼去世一百年后,佛教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史称根本分裂。前者后来成为大乘佛教,以梵语为经文载体,后者成为上座部佛教,以巴利语为经文载体。公元前三世纪,印度的阿育王(Ashoka)皈依佛教,他建立佛塔,宣扬佛法,推动佛教成为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向周边国家派出许多传教团,特别是将上座部传入斯里兰卡,使之成为后来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并由此传入东南亚各国。同时,佛教向北传入西域,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向西汉使者口述佛经,成为中国史书对佛教已知的最早记载。公元67年,在东汉皇帝支持下,洛阳白马寺建立,这是汉地的第一座佛寺。公元一二世纪,大乘佛教在贵霜( Kushan)帝国的支持下兴起,传入西域,并由此传入中国。经两晋、南北朝、隋几代的发展,大乘佛教在中国成为普遍信仰。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祎,即后来的玄奘,于公元602年出生。
陈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惠曾担任市长。陈惠有四子一女,次子陈素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号长捷法师,陈祎排行第四。幼年时,因家境贫寒,陈祎跟随二哥住在净土寺,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了五年佛经,形成了出家的想法。在当时中国,因为有许多人为了躲避纳税、徭役而出家而实行着度僧制度,即对出家者限额、登记并授予证件。在陈祎十三岁那年,国家派最高法院院长郑善果在洛阳度僧,共有十四个名额。当时度僧需要考试,陈祎年龄小还没有资格,便在考场外等候,被郑善果注意到。郑善果询问陈祎为何想要出家,陈祎回答,想要以如来佛祖为榜样,在中国发扬佛法。郑善果深深为其志向赞叹,破格将他选中。由此,陈祎出家,成为沙弥,法号玄奘。沙弥是对刚出家的僧人的称呼,二十岁以后,沙弥在受含有250条戒律的具足戒后,成为比丘。出家后,玄奘继续住在净土寺。他对寺中其他沙弥聚集闲聊、玩耍感到不满,跟他们说,“佛经中说,出家人应求证教义,怎么能像无知小孩一样嬉戏浪费时间呢!”这不由让人想起二百多年以前法显对上层僧侣穷奢极欲的批评。后来法显因感慨于戒律经典缺乏而远赴印度取经,我们将看到,虽然原因不同,玄奘后来也踏上了西行取经的道路。
玄奘不唯志向远大,更具有强大的行动力。为了掌握佛法,他努力找到最好的老师学习。公元618年,隋朝灭亡。十六岁的玄奘前往唐都长安。在大觉寺数月后,因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而前往成都。他跟随多位名僧学习,六年间,掌握了各部佛经,名声大振。二十岁时,他在成都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公元624年,玄奘顺江而下,到湖北、河南、河北、江苏访问学习。公元627年,二十五岁的玄奘回到长安,继续学习外语和佛学。他很快掌握了各家学说,誉满长安。假设玄奘没有更高远的志向,他本可以这时去寺庙担任住持,或许还是中国最年轻的住持。但玄奘对各家学说的不一感到困惑而不满意,想要去发源地印度求法,弄清楚这一切的联系。玄奘显然是受到了法显在二百多年前成功取经的激励,而他在长安遇到的印度高僧则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终于,他向政府提交了护照申请。
但政府迟迟不肯给玄奘颁发护照。玄奘不打算再等了。公元629年,二十七岁的玄奘从长安启程,决定铤而走险,私赴印度。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玄奘展示出惊人的沟通能力,一路上到处受到欢迎。当年,他到达西域的高昌国。高昌国王麴文泰信奉佛教,早闻玄奘大名,派使者迎接,热情招待玄奘。麴文泰深深为玄奘的学识叹服,希望玄奘永远留在高昌,来做国之导师,但玄奘坚决不肯,以至绝食三日。麴文泰深为愧惧,终于同意放行,与玄奘结为兄弟,约定从印度返回时在高昌停留三年受其供养,讲经说法。这一约定最终没有实现,因为十年后即公元640年,唐军攻破高昌,麴文泰病死,唐朝皇帝李世民在高昌设立西域都护府。
玄奘继续西行。知道前方路途险远,麴文泰赠送给了玄奘大量行装,派人马护送,并让玄奘带上他给途经各国写的亲笔文书。在碎叶城,玄奘会见西突厥可汗。见麴文泰文书,可汗殷勤招待了玄奘,并通告西域诸国给予玄奘方便。终于,玄奘来到了印度。他在印度跟随、请教过多位高僧,曾特别来到当时佛教最高学府、印度中部的摩揭陀国(Magadha)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多年。此后,他又用了几年游历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最后回到那烂陀寺。玄奘广游好学,博闻强记,日后他将他十几年的游历经历整理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在那烂陀寺,玄奘讲道、辩论,名震全印度,戒日王等印度各部国王纷纷请求拜见。
公元643年,四十一岁的玄奘决定启程回国。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举行无遮辩论大会,到会的有印度各部的十八位国王和数千位僧人。作为论主,玄奘立论,等待十八天,无人出来辩难,因此玄奘不战而胜,大乘佛教徒称其为“大乘天”,上座部佛教徒称其为“解脱天”。同年,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启程回国。途中他得知了高昌国灭亡的消息,因而改道,于公元644年到达西域的于阗国,讲解佛经,同时给李世民上奏,请求回国许可,并在多个月后得到批准。
公元645年,四十三岁的玄奘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长安,李世民没有计较他私自出国的做法,派房玄龄率文武百官和群众热烈欢迎。这时,李世民正考虑对西域用兵,迫切地希望拥有一手西域知识的玄奘能够还俗,为其所用。玄奘无心做官,只愿研究佛学。作为折衷,他同意尽快将自己在西域的见闻整理出来。这一报告在第二年由他的弟子辩机整理完成,是为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两年后,唐军击败焉耆和龟兹,疏勒和于阗归附,李世民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没人知道李世民在多大程度上参考了玄奘的情报。
玄奘本来希望在嵩山少林寺翻译佛经,但没有得到批准。他最初在长安弘福寺工作,后来在李世民的支持下设立了译经院,领导僧人们翻译佛经。与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相比,玄奘的翻译更忠于原文,今天使用的很多佛经都采用了他翻译的版本,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大概首推《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便出自玄奘的手笔。 他还曾奉旨将《道德经》译成梵文,由唐使王玄策送往印度。公元653年,长安慈恩寺内的五层塔落成,玄奘将带回的佛经藏在其中,这座塔就是今天的大雁塔。公元663年,玄奘完成了他的翻译工作。第二年,玄奘去世。在回国后的十八年里,玄奘组织翻译了75部1335卷佛经,为中国一切翻译家之最。另外,他开创的法相宗对汉传佛教其他宗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是历史上第一次域外文化传入中国。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的翻译家。现在公认的五大翻译家包括北朝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唐朝的玄奘、义净和不空。而为从发源地直接获得一手资料,许多中国僧人远赴印度。这些人中以三大求法高僧最为知名,分别是南朝的法显、唐朝的玄奘和义净。玄奘在翻译与取经任一方面的贡献都足以垂名青史,但他同时做到了两个方面。在佛教传入汉地并到达鼎盛的历程中,玄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后,虽然发生过灭佛事件,但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代表的佛教还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渐渐形成了儒、释、道合一的思想。
Statement: 1. The copyrights of all original posts in this blog are reserved. For reposting, you do not need to contact the author. However, you need to indicate Siberian Tiger as the author and attach the links of the posts. 2. All reposted posts are marked as "reprint" with authors indicated and links provided. Should there b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as per the "About" page. The author will delete the content as soon a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