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将中国与伊斯兰世界连通,几十万中亚、西亚人被编入元朝军队,迁居中国。他们被蒙古人称为回回,是回族的祖先,有一些在元朝政府担任要职。公元1274年,忽必烈攻占云南(大理国),任命中亚人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省长。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赛典赤”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即是“伟大的后裔”。一百年后,公元1371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便是赛典赤的六世孙马和,他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郑和。当时,朱元璋已经在在南京称帝三年,但云南尚在元朝治下。

马和家中有世袭爵位,条件优渥,父亲和祖父都曾去过麦加朝圣。幼年的马和必定听他们讲起过朝圣路上的故事,想象过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公元1381年,朱元璋对云南用兵,占领了云南,马和的父亲遇害,马和被明朝军队带到南京,受到宫刑,成为宦官,被分配去服侍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当时,北京是与北方蒙古人作战的前线。公元1390年,朱棣任命19岁的马和做侍卫,马和在跟随朱棣的征战中渐渐获得了朱棣的赏识和信任。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因其长子已经过世,由其长子的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一年后,在削藩的压力下,朱棣起兵反叛,“靖难”之变爆发。三年的战争结束后,朱棣登上皇位,马和因战功被赐姓“郑”,由此以郑和为人们所知。虽然朱棣的登基以一场诛杀亲族的叛乱开始,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因在位期间年号为永乐,被称为永乐帝,在位期间被称为“永乐盛世”。这不由让人想到经历“玄武门之变”而上台的李世民。或许正因为登基的坎坷,他们才格外珍惜皇位;或许正因为面临着合法性的质疑,他们才在皇位上格外兢兢业业。

朱棣登基后,立刻派出使臣出使周边各国,宣示明朝的强大,加强自己的正统地位。公元1405年,朱棣下令,以郑和为总司令,率领大规模的船队,展开一次对西洋的访问。当时所谓西洋,是指南海(South China Sea)及以西的广阔海域,包括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安达曼海(Andaman Sea)、孟加拉湾(Bay of Bangal)、印度洋(Indian Ocean)、阿拉伯海(Arabian Sea)、波斯湾(Persian Gulf)、亚丁湾(Gulf of Aden)、红海(Red Sea)等。自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荣,在宋、元达到顶峰。西洋的经验航路当时已为人所知,主要依靠季风往来。例如在郑和下西洋约一百年前,元朝的汪大渊就曾搭乘商船游历西洋,所至范围与郑和基本相同,西达埃及和东非海岸。

郑和实在是这支巨大的官方船队的理想的总司令。首先,他身为宦官,又久在朱棣身边,深得朱棣信任。第二,他参加过多次军事行动,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第三,郑和幼年在伊斯兰教的环境下长大,在朱棣即位后,又跟随姚广孝皈依佛教,对这两种西洋地区流行的宗教多有了解。第四,郑和外貌雄伟,身材结实,时人称他“眉毛和眼睛分明,耳朵比面粉还白,牙齿如排列的贝壳般整齐,走路像老虎一样矫健威武,说话声音洪亮”,是明朝政府合适的代表。

公元1405年7月11日,三十四岁的郑和率领着一支由六十二艘大船、两万八千余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地从江苏太仓启程。这一去,便是两年零三个月。踏上行程的郑和大概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他未来二十八年里七下西洋的开端。第一次远航,郑和没有直接开往中东,而是步步为营,先熟悉了南海、泰国湾、安达曼海的情况,访问了占婆(Champa)、爪哇(Java)、泰国、苏门答腊(Sumatra)、马六甲(Malacca)、斯里兰卡(Sri Lanka)和印度半岛西南部的科泽科德(Kozhikode)。当时,苏门答腊巨港(Palembang)被海盗陈祖义占领,他麾下有五千多人,是东南亚最强的海盗力量。陈祖义屡次抢劫商船,甚至抢劫明朝官船。郑和路过时,希望通过劝降解决问题。陈祖义假意投降,图谋袭击郑和船队。郑和预先从巨港的华人领袖处得到消息,早有准备。最终,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海战,郑和击败了陈祖义,剿灭五千多人,生擒了陈祖义等三个头领,史称“巨港之战”。陈祖义等被带回南京,经朱棣批准,公开处死。

郑和每到一处,则宣讲明朝的强盛和文明,慷慨赏赐,希望能与所在国建立基于朝贡的宗藩关系。在这种宗藩关系里,大国从小国获得了地位上的尊重,得了面子;小国从大国获得了物质上的好处,得了里子。第一次远航,郑和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是科泽科德。在这里,郑和赏赐科泽科德国王银制的印玺,并建起了石碑和亭子,石碑上刻道:“这个国家离中国有十万多里,人口和物产都很充足,生活都幸福美好。在这里刻石,永远地让后人知道。”

自公元1407年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后,到公元1422年,郑和又连续五次率领相似规模的船队下西洋。不同材料上的记载彼此有些许冲突,但可以确认的是,郑和后来的航行远达波斯湾的霍尔木兹(Ormus,即Hormuz)和东非海岸的摩加迪休(Mogadishu,索马里首都)、马林迪(Malindi,肯尼亚城市)。公元1414年和1415年,孟加拉和马林迪使节分别进贡长颈鹿,当时由索马里语音译为麒麟,视作祥瑞之兆。时至今日,日语中麒麟指的仍是长颈鹿。

在历次下西洋过程中,郑和船队曾经两次推翻当地王国的君主。一次是在斯里兰卡,国王想谋害郑和船队,诱骗郑和上岸,派五万军队攻击船队,可是郑和趁城中空虚直接攻下都城,生擒斯里兰卡国王,并押回南京。最终,朱棣量其无知,赦免了斯里兰卡国王,下诏另择贤君。另一次是在苏门答腊,当政者刚刚弑君篡位,明朝不承认他的王位,不予赏赐,当政者遂率大军截杀郑和船队,最终被郑和生擒,押回南京,经朱棣批准处死。

郑和下西洋对地缘政治最大的影响是提升了马六甲的国际地位。公元1396年,苏门答腊巨港的一个王子逃到马六甲,建立政权,臣属于泰国。朱棣派使节前往册封其为国王,使其获得与泰国平等的地位。郑和下西洋时,曾再次册封马六甲国王,并把马六甲作为补给基地,经常停靠,大大地促进了马六甲的繁荣。马六甲渐渐从渔村变成这一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以至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间的海峡命名为马六甲海峡。经欧洲殖民者统治后,马六甲的地位一落千丈,但马六甲海峡的名字流传至今。

公元1421年,在郑和进行第六次远航前,朱棣将首都迁往北京。郑和回来后两年,朱棣去世。因国库空虚而远航耗资巨大,继位的朱高炽宣布停止下西洋。一年后,朱高炽病逝,其子朱瞻基继位,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

公元1430年,因为外国多不来朝贡,朱瞻基命令郑和再次下西洋,前往霍尔木兹等国。此时的郑和已是五十九岁的老人,他隐隐感到自己可能有去无回,但还是毅然接受了使命。最终,这次远航取得了成功,但公元1433年,在返程的途中,郑和在科泽科德病逝。

宋元两朝,中国的海洋贸易空前繁荣,积累的造船、导航、航行技术为郑和船队的远航奠定了基础。然而自朱元璋开始,中国实行了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朱棣一方面命令郑和开展大规模的远航,另一方面却实行了更为严苛的海禁。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明朝再也没有组织过一次下西洋,中国的航海事业很快衰落下去,郑和也渐渐被中国人遗忘。

在郑和下西洋的同时,出于对与东方建立联系的渴求,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正在对大西洋的深处探索。虽然他们的船队规模在几百年的时间里都将远小于郑和的船队,但很快,他们将发现美洲大陆,将开辟绕过非洲前往东方的新航路,将完成环绕地球的壮举。发现时代(Age of Discovery)将强烈地刺激起西方人的好奇心,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培养起他们的科学素养,带来工业革命。世界的权力天平发生了数千年来没有的变化,西方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公元1904年,在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之时,梁启超以一篇《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唤起了中国人对郑和的回忆,也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思。公元2005年,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六百周年后,中国政府宣布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中国的航海节。这正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启程的日子。